•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阅读分享加群 QQ群

预测未来与解释历史(读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好书共读 hepoper 2年前 (2020-01-22) 893次浏览 0个评论 买书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码阅读

预测未来与解释历史

—— 读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1

伟大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卓越的科幻巨作《基地》里,借数学家哈里·谢顿之手,构建了一门非同凡响的绝学:心理史学。这门学问把人类社会和宏观统计上的自然现象作了类比:在人类个体/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无法对对象的行为模式做出精确预测 —— 这些行为具有随机游走的特点。但是,当许多的个体/粒子按照功能 — 条件、输入 — 输出耦合为复杂的大样本系统时,他们的行为能以较高的概率被预测。在《基地》宏伟壮阔的故事里,哈里·谢顿通过对各种文明兴衰史样本的研究,整理公设、演绎定理,形成数学结构,建立了许多神奇的各阶方程组,构建出了心理史学这门大学问。他用这门万年一遇的神奇科学预测了银河帝国的衰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保存人类文明的火种,以及重建第二银河帝国。在《基地》的后续故事里,乌鸦嘴谢顿的基地计划并没有实现。那个隐在浩瀚银河幕后忠诚守护着人类文明的机器人丹尼尔·奥里瓦 —— 试验了一个比帝国文明更具前途的文明模式:盖娅模式。他决定引领人类文明向盖娅模式演进。

2

精确的预测未来当然是不可能的。精确预测未来的必要条件:1)预测者需要像拉普拉斯妖似的拥有完备的知识,掌握从粒子尺度到宇宙尺度所有信息,且有无限的计算能力,并且 2)世界是钟表一样精密、机械式运转的,整个世界的事件网络处于严格的因果链条中,不存在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这些条件是无法满足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就曾以科学知识的积累进步为例论证过预测未来的历史决定论只是个狂妄的笑话,最多算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结构在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中有着很大的输出效应。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会知道什么(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未来会知道什么,那就等于现在就知道了),因此,未来无法精确预测。他据此批判了历史决定论的贫乏。

纳西姆·塔勒布是波普尔证伪哲学的忠实拥趸,他对世界的随机性面目有着深刻的洞察,提出了“黑天鹅”的概念 —— 那些小概率、大影响事件其实并不少见。即便我们能推出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可是我们还是不预测它什么时候发生。塔勒布说服我们,金融系统里充满各种随机的数据振荡和干扰,随机致富的傻瓜随处可见。

罗素先生曾讲过一只火鸡的故事来提醒我们保持对归纳逻辑的警惕:一只善良的火鸡观察到一个事实,它的主人每天都会在某个时间给它食物。经过许多次观察后它得出主人对它很好的结论。在 1000 次证实这个观察后,主人让它献出了自己,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我们比罗素的火鸡高明不到哪里去。虽然很多知识是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述的,但是,归纳的逻辑并不完全,我们最好谦逊一点,把证伪思维编写在我们的心智程序里。

这个信息恣肆的复杂世界里有信号,也有噪音,有正态分布,有幂律分布,也有随机漫步。我们范进中举般找到各种模式的时候,得小心提防,特别是把这些模式施展在预测未来的大法术时。比如,某个夜黑风高、鸡飞狗跳的夜晚,大师们戴上仙风道骨的面具,召唤出通灵的巫蛊状态,用某种传说中有着深奥智慧、用阴阳五行排列组合的预测技术煞有介事地推演天命与人事。

3

在大规模的数据统计中,我们的确能发现某种趋势。例如,虽然医学研究无法断定吸烟和肺癌之间属于因果关系,但是,按照受控实验的思路,从两个数据集里的确能得出统计显著的相关性。心理学研究的结论也需要放在概率分布的背景中以得到理解。

认知饥渴是进化史编码的先天倾向,我们总要为各种事件寻求一个自己满意的解释。面对未来时我们尚且跃跃欲试、胡猜乱蒙。面对历史呢?对历史的诠释是后见之明,我们从无限的事件细节中归纳概念与模式,想要“以史为鉴”,找到历史演变的结构和规律,以把握一个可预期的未来。为了许多种梦幻中的美丽新世界,不把历史打扮的花枝招展、赏心悦目,怎么对得起我们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祖先们?从历史中我们能鉴出点什么来呢?

尤瓦尔·赫拉利在其“简史”系列中指出,人类的语言有种神奇的能力 —— 不但能表征现实,还能虚构现实(当然,这是拜人类心智先天就具有反事实思维能力所赐)。凭着这个本事,人类在“客观现实”、“主观现实”、“想象的现实”之间穿梭编织,逐渐讲述出一些更多人相信的故事和信仰,比如金钱、宗教、民族、国家……这些故事把我们维系在一起,组团打怪升级、与野兽斗,与大自然斗,与人斗。靠着各种故事和八卦,我们甚至能突破邓巴数的瓶颈,形成大规模群体的合作与联结。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一路狂奔,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只是不知道历史终结于何处。赫拉利版的历史解释独辟蹊径,风格清奇,不妨称为讲故事版。

我们的意识形态导师Marx 丢给我们一个锐利的眼神集,深入分析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卑鄙肮脏、臭不要脸的运作机制,充满斗争的气息,让人生出砸破锁链解放全人类的豪气,恨不能变身圣斗士或者奥特曼。

4

金观涛、刘青峰两位先生在《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提供了解释历史的一种底层概念框架。他们引入了控制论、系统论的分析工具,定义了系统、子系统的功能集、存在条件集,耦合(系统互为因果,相互提供输出、输入),反馈、闭合等,提炼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输入输出耦合、“政治—意识形态一体化”、“稳态”、“无组织力量”、“结构稳定性”、“社会结构演化”、“超稳定结构”、“宗法制家庭与国家同构”…等等一系列逻辑自洽的概念,并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和定性的数学描述。他们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停滞性、周期性现象底层的运转逻辑、编程规则:社会结构中耦合的政治 — 经济 — 意识形态子系统以及二级、三级…子系统存在着参与耦合的功能之外的冗余功能,这些异化出来的无组织力量积聚到某个临界值,会对系统的结构稳定性造成破坏和瓦解。当系统稳定无法维持下去时,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消灭了旧王朝,也消灭了这些无组织力量 —— 腐败、膨胀的官僚机构、土地兼并…而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利用宗法家庭结构与国家同构、儒家国家学说与一体化(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两套模板,新王朝又得以建立。各个王朝的细节 —— 主导的意识形态内容(汉是儒家独尊,魏晋南北朝是道释儒争锋、融合,隋唐重归儒教,宋元明清则是完成了形而上学综合的新儒学 —— 理学)、经济技术改进、各种龙套角色…可能千差万别,不过,社会结构形式是相同的,更底层的控制论、系统论解释结构也是一样的。

他们对许多概念进行了定性的数学分析,这让概念更加精细,表述严密,也能得到一些有启发的观点。他们搞出了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达、盛衰曲线和方程、行为曲面等等。假设他们这些概念及其包含的细节展开都是可以测量的,那么,理论上来说,可以根据他们这套分析模型设计一套算法来分析、预测一个社会的稳定性及演化的可能状态 。 这样的话,我们将可以隐约瞥见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文明模糊的未来,这已经有点弱化版的心理史学的意味了。但愿这只是我的错觉。


BooksXY&互联网知识搬运者版权所有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如有转载,请注明源链接:预测未来与解释历史(读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喜欢 (5)
[]
赏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