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具的使用成本不高,每天耗时 7 分钟左右。以周、月、年为单位的统计、分析用时依次递增。收益呢?——你的可用时间总量并没有变化。即便你主义加身,扯着破嗓子向天再借 500 年,也没谁鸟你,打借条、按手印也不行——天地不仁,你是刍狗。但是时间统计法可以告诉你,如果你想在某件事情上得到更多的收获,你可能需要增加对某件事情的边际时间支出。这是时间配置的方法论工具。考虑到边际收益的量和层次,你或者需要减少某项事务的边际时间支出。
关键的问题是:处于舒适区的你,是否愿意使用这个工具?是否有足够强度、持久的动机重新设计、安排或者调整自己的生活结构?
统计时间是为了记录、总结在哪些事务分类上支出了多少时间,分析哪些时间浪费了,浪费了多少,哪些时间的生产效率高/低。使用这个工具有个前提:有个高远的目标体系,这是种你托付终身的事业系统,生命不熄绝不罢休——这个目标系列网络链接了各种深沉厚重、绵延不绝的情感体验与反应,能够驱动我们顽强的坚持和自律。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找到某种比较具体的事业(不是诸如幸福、成功之类的抽象概念)——让所有人都成为公分母,假装认为这项事业即便荆棘满途也值得奋斗。同一件事物,对每个人的效用并不一致,我们的出价也不一样。因此,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业样本。科学家可能会以构建一个更好的理论假设,推动科学进步为事业;宗教信徒可能会把传播拯救、逍遥之道为不渝的追求;而某种类型的极端人类,则视把自己打造成一枚在爆炸瞬间完成爱之最高艺术的身体炸弹为神圣荣耀。我们不但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我们的心智也是各种群魔乱舞的模因的寄宿之所。每个人的“出厂配置”不一样,我们的可用资源实在很寒碜,而且参差不齐;我们长大成人的艰辛历史中也埋伏了许多随机性因素,不时地打我们个措手不及;预测未来的水晶球尚在意淫之中,“熵”和“混沌”不同意,死皮赖脸纠缠一万年也没用——所以,权衡自己能支配的资源(包括时间)、考察自己可能达到的境界是必要且明智之举。
如陈虎平所言,“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在使用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这个工具之前,先反省自己吧,即使你的使命是来地球世界做卧底,也别想活着回去啦——在这仿如白驹过隙的人生里,你看重的是什么?你为你的生活赋予何种意义?哪些事情是你愿意称之为事业的东西?